第二届菏泽市优秀网络举报辟谣作品征集活动获奖作品
作者名称:王 亮
作品类别:文章类
让“一锤定音”消“弦外之音”,达“曲中之意”
“舆论者,造因之无上乘也,一切事业之母也。”网络时代,清朗的网络空间是人们共同期盼向往的精神家园,如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正能量澎湃的舆论会让网络空间里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会让亿万网民与信息急剧变化的数字时代共享“和合之美”!互联网时代赋予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机遇和新的动能,也带来诸多风险与挑战,在这种背景下,能够把舆情当成“民情”,把舆论视作“民意”,在应对舆情事件中消弭谣言弥漫的“弦外之音”,巧解群众急难愁盼的“曲中之意”,善用“一锤定音”回应群众关切,做及时、精准遏止谣言的智者,将渲染出应对网络时代之问的浓墨重彩。
莫让“弦外之音”四处弥漫
历史上,周公尚有“恐惧流言日”,何况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热点事件的权威信息尚未“尘埃落定”,弦外之音、虚响之声就搭乘谣言的翅膀飞了许久。“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着眼网络谣言的“源头”,辨明网络谣言的成因,将更有利于有效遏止谣言传播的势头。
流量的聚光灯是一把双刃剑,既让一些违背群众意愿、侵害群众利益的事件无处遁形,时时接受监督,同时也会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蹭流量、博眼球”而恶意歪曲事实,散布网络谣言。比如,受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今年以来在网络上多次出现“建筑工地水泥封人”的不实“新闻”,虽然相关责任人都被依法依规处罚,相关部门也及时进行了辟谣,但是这类谣言极易激发网民的猎奇心理,还容易引起社会恐慌,经大肆传播后,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旧谣新传”也是近年来网络谣言的主要成因之一,尤其是涉及到自然灾害、未成年人保护和交通安全等敏感领域,个别网民和自媒体博主将多年前的新闻图片通过“AI”技术进行修复和包装,或者变换事发地址,又或配发“吸睛”文案,甚至不惜通过“黑客”攻击权威平台进行发布。比如,今年以来多次出现的配发动物异常行为照片编造地震等自然灾害谣言,翻炒旧闻编造的诱骗拐卖儿童的谣言等,这类谣言多涉及公众安全,社会关注度高,如不及时扼断传播,会严重扰乱公共秩序,给人们正常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除此之外,利用网民的知识盲区大肆渲染虚假“科普”知识,也是饱受诟病的网络谣言类型之一。比如“不吃早餐可以减肥”“过午不食”等话题,一时间受到热衷于减肥群体的追捧,如果不是相关领域专家及时发声辟谣,想必对大众身体健康危害也不容小觑。
清流如许,为有源头活水。遏止乌烟瘴气,倡树正气清风,需要从源头上全面深入清理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着力解决旧谣言“披挂上阵”、新谣言“花样百出”的问题。从健全完善监测、发现、辟谣、处置全流程工作规范入手,加强对新媒体平台尤其是头部商业平台的监管,从法律层面形成长效威慑,对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网络谣言加大打击惩戒力度,有效压缩网络谣言生存空间,打通谣言治理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让网络传播正本清源,营造清朗有序的网络环境。
莫让“曲中之意”再被曲解
“网”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应对舆情事件不仅需要“仰望星空”,还需要“低头看路”和“埋头赶路”。如果说屡禁不止的网络谣言是一桩桩舆情事件的“弦外之音”,那么如何着力解决好线下问题,则应该是它们的“曲中之意”。每一次网络舆情的出现和发酵都是线下现实问题的映照,线下问题的解决是有效治理网络舆情的根本。
线下解决问题不能“一删了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事件的波及面变得更加广泛,影响力也在逐渐升级,燃点低、热度高、烈度大正成为当下网络舆情事件的新特点。当前,各类网络社交平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个平台的每个用户都可以实时成为“自媒体”,把自己经历的或者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上传到平台。如果是涉及到教育、医疗、民生等领域的事件信息,在大数据算法的加持下,信息的传播量会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如果仍然拘泥于传统媒体传播的思维视角,对有热度的信息“一删了之”,当自我感觉良好,认为高枕无忧时,其实已经陷入了“阿什法则”,且不说海量信息难以在短时间内删除,即使我们删除了个别流量较大的信息,那么如何又能保证该信息的原创作者不在其他的平台再次发布?诚然,针对在网上传播蔓延的不良信息和不实信息,着实应该及时删除,但是如果抱着“一招鲜,吃遍天”的错误逻辑去应对所有的舆情事件,则是明显违背网络舆论的传播规律的。应对舆情事件,最重要的是正视客观事实,主动寻求线下问题的解决办法,对一些重点领域尤其是涉及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必须持续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才能赢得舆情事件的主动和先机。
线下解决问题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对舆情事件需要立足于线下问题解决,以线下稳妥处置防止网上信息“死灰复燃”。但是,我们又不能仅仅着眼于网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做到靶向施策,标本兼治,“死灰复燃”亦是必然。比如网民广泛关注的校园霸凌事件,个别地方出现相关信息并迅速在网上传播,当地政府部门确实也做了大量的线下工作,让公安机关进行缜密调查,双方家长达成和解,向受害方进行公开道歉等,网上舆论看似暂时得以平息。但是,如何在线下建立长效机制,预防下一次霸凌事件的发生,才是彻底消除舆情隐患的根本,这就需要教育、公安等部门持续开展联动合作,加大对校园霸凌苗头的深入的排查和严厉的惩戒。再如网民持续关注的胖东来面皮加工店食品安全卫生问题,责任单位没有简单清退涉事人员就发布公告,而是在线下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才发布了详实的调查报告,奖励发现食品安全隐患的顾客,对已经购买“问题面皮”的顾客给予退款和适当经济补偿。通过一系列线下措施,让网民看到胖东来的诚意和决心,不仅成功扭转了舆论风向,让涉事商超人气不减反增,更是上了一堂成功应对舆情事件的网络公开课。
舆情处置的“曲中之意”应该是也必须是“线下解决问题”。直接引发网络舆情源头问题绝不能像网上舆情一样“让子弹飞一会儿”,必须在第一时间得到妥善的解决,“稳”字为基,“快”字当头,让线下彻底解决问题贯穿“问题发生-舆情传播-治理谣言-公开发声”的全过程,构筑有效应对处置舆情的闭环,消除线上线下“温差”,共同营造网络清朗环境。
莫让“一锤定音”姗姗来迟
谣言止于智者。在信息纷繁复杂的自媒体传播时代,确切地说,应该是谣言止于善用“一锤定音”的智者。面对汹涌而至的信息浪潮,如果不能及时甄别定调,迅速发布权威信息,就难免出现“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天下”的窘境。“一锤定音”既是有效切断谣言网上肆意传播的有效手段,又是线下具体工作成效在网上的直观体现,如能巧用善用,必然能够及时将真相送抵公众视野,提升有关部门公信力,成为有效引导处置舆情的关键环节。
“一锤定音”要先入为主。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一锤定音”要实现止谣辟谣以正视听,达到先入为主、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要打破“真相穿鞋”的僵局,抓住回应舆情的“窗口期”,通过快速研判舆论态势、快速解决线下问题对舆情事件进行快速定义和定性。那些姗姗来迟的通报,或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新闻发布会,是不能及时回应网民关切,在该发声的重要时间节点失声、缺位的表现,容易把小舆情拖成大舆情。从新闻学传播规律来看,“时效性”是新闻信息的关键特征,也是回应舆情事件必须把握的关键原则。比如某地出现的食品卫生舆情事件,原本应是认知领域的常识,却持续陷入罗生门,成了“指鹿为马”的闹剧,甚至当地还成立了由多个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大费周章进行看似“科学”“严谨”的专家鉴定,实则“姗姗来迟”的权威通报不仅消耗了广大网民的耐心和理解,也降低了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可见,一般舆情事件,再权威的鉴定、再详实的通报都不要迟滞于一般大众的认知和理解速度,快讲事实、先入为主的“一锤定影”也就显得愈加重要。
“一锤定音”要权威发布。实事求是,坦诚相待,权威详实的信息能够避免误会、争取理解,权威发布的渠道能够争取主动、定调强音。首先,发布的信源必须要权威可靠。对舆情事件的线下调查研究要由权威部门来进行,必要时申请上级权威机构进行指导帮助,充分还原舆情事件的事实经过,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要避免发出的通报信息论据不足,以及因避重就轻引起网民的猜疑和误解,以致于再次推高舆情热度。其次,选择权威的发布渠道同样非常重要。比如,召开一次高规格的新闻发布会,或者选择更高层级的权威媒体以及政务新媒体账号发布信息,既可以依托专业的审校把关流程避免出现发布信息措辞欠妥,又可以充分提升发布信息的权威性,真正起到定调强音、“一锤定音”的作用。比如一些地方出现的矿难等安全生产事故,伤亡人数、周边居民受损情况牵动亿万网民的心,在充分做好线下救援保障工作的基础上,适时召开阶段性新闻发布会,及时向社会公开伤亡损失和救援抢险情况,并通过权威媒体或者官方渠道发布权威信息,不仅能争取广大网民理解和支持,而且对保障线下救援工作顺利进行、不受干扰也大有裨益。
“一锤定音”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互联网已日益成为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让网络空间成为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清朗空间,是做好舆情处置工作的最终目标,但同样也是严峻考验。在应对处置舆情事件“一锤定音”的关键环节,能否坚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原则,将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处置一切舆情事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一锤定音”的内容要“顺民意”,要精准梳理广大网民对舆情事件的关注及质疑,确保通报信息能够有针对性地回应网民关切,特别是数据资料要真实可靠,经得起推敲。如果真实情况和群众的心里预期差距较大,那么就更需要以强有力的论据做支撑。“一锤定音”的形式要“接地气”,通报或者新闻发布内容不能“高高在上” ,专业术语不宜过多,通俗易懂的措辞往往更容易被群众接受,被网民理解,同时,也可以尝试在群众参与广泛、喜闻乐见的一些社交平台发布权威信息,从传播渠道上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锤定音”还要能够反映线下解决问题的成效。舆论关注比较集中的话题往往都是涉及到民生或公共服务领域,能够较为集中地反映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应对处置这类舆情事件,必须快速客观地将线下问题处置到位,并在权威通报中反映出来,做到以线下解决问题支撑线上权威发声,确保群众满意,网民支持,从而彻底消除隐患,避免舆情“回马枪”的伤害。
行远自迩,踵事增华。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传播环境,营造正能量澎湃的主流舆论就像培育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处置每一次舆情事件不应该只是修剪它的“细枝末节”,降低“弦外之音”的分贝,更应该唱响“曲中之意”,让它的主干愈发强壮,让主流思想舆论持续巩固壮大,更好地反映群众心声,更好地凝聚群众、服务群众,让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紧随时代脉动、绽放时代光彩!